作为一所科技大学, 科技 含量对谈球吧来说举足重轻。今年
3
月,该校获湖北省
2006
年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过去的一年里,该校科研经费达到
1.26
亿元;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63
项目等
13
项;耐火材料与高温陶瓷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稳步推进,钢铁冶金及资源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冶金自动化与检测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等一批科研平台建设全面启动。
多年来,该校始终坚持充分发挥科研优势,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企业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攻关项目瞄准企业难题
科研后劲十足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是衡量学校生存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科研项目从何而来?大型企业的生产难题是突破口。在企业中找项目,科研才能持续发展;与企业技术力量形成合力,科研才能做大做强。
2005
年之前,武钢焦化公司冷却煤气用水都是一次性使用后直接注入长江,既污染水源又浪费资源。如何给武钢披上绿水青山,又给武钢带来金山银山?与武钢一衣带水的谈球吧官网app盯住了该项目。
2003
年
9
月,双方签订 焦化直流水改循环水 工程合同,整体打包经费
3000
多万元。经过一年的设计、施工、安装、调试,工程圆满完成,
95%
的冷却用水进入循环使用,大大改善了资源利用状况。这既展示了学校的科研实力,也增强了与企业的实际联系。
近年来,武科大直接参与武钢集团的科研项目多达
300
余项,总经费超过
1.3
亿元。
通过武钢这个平台,学校的一批科研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广泛推广应用。
钢铁企业铁水设备用的耐火材料普遍存在抗冲刷性、抗渣侵蚀性与渗透性差、炉衬材料中的碳容易氧化等问题。瞄准企业难题,该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研制出性能国际领先、使用寿命长的高强度抗侵蚀铝碳化硅质复合材料。混铁炉使用该材料,寿命延长
4
倍多,
320
吨大型混铁车使用该材料寿命延长
34%
以上。
低速重载设备的故障诊断一直是机械行业一大难题。该校李友荣教授等对冶金厂转炉、钢包回转台、堆取料机等低速重载设备故障特点进行研究,提出基于谐波小波分析的低速重载轴承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成果应用于武钢第二、第三炼钢厂和武汉钢电股份有限公司后,在全国部分钢铁企业推广应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谈球吧官网特色在钢铁,优势也在钢铁,几乎囊括了钢铁企业所有专业。立足企业生产实际,学校科研后劲十足。
2006
年,国际铁矿石涨价
19%
,国内吨钢成本上升
100
元,武钢仅成本支出就增加
5
亿元。鄂西高磷铁矿储量约
22
亿吨,可满足武钢
10
年生产需要,但脱磷技术制约了大规模开采。企业难题就是学校科研攻关重点项目。该校成立以首席教授毕学工为学术带头人的实验小组,经过攻关,在选矿脱磷、冶炼脱磷等方面取得较好实验室成果,鄂西高磷铁矿大规模工业化试验将随之展开,困扰武钢半个世纪的难题可望得到解决。
板带静电涂油机是集机电液及高压静电技术于一体的高科技产品,可广泛用于钢及有色金属板带材生产线,国内 板带静电涂油机 主要依赖进口。该校研制的 板带静电涂油机 ,在武钢试用成功后,相继在鞍钢、宝钢、鞍钢等大型钢厂的
70
多条生产线应用,每条生产线每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为
280
多万元。
武科大背靠着武钢等一批特大型国有企业,拉动学科建设作用显著。近年来,学校获准成立的耐火材料与高温陶瓷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钢铁冶金及资源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冶金自动化与检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煤转化与新型碳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都坚持围绕解决企业难题开展研究。承担国家级项目
29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0
余项。学校共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
40
项,新增
3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8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
10
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今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全国高校部分学科评估排名中,该校
11
个学科排名跻身全国前
50
名,其中立足于冶金行业的冶金工程和矿业工程两个学科进入全国前
10
名。
绿色制造,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负作用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作为全国 绿色制造 领域的领军人物,该校楚天学者
2005
年,该校横向科研计划项目
227
项,
90%
来源于企业生产技术难题。
2006
年,该校获得的
10
项湖北省科技奖励,鉴定的
10
项成果,申请的
70
多项专利,都是围绕企业而展开。
党委书记
教授研发走上生产一线
成果转化提速
科研成果只有走上生产线,才能转化成生产力。武科大的教授们面向生产一线研发,带着成果加盟企业或原创成果直接用于企业。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无缝对接,显示出旺盛生命力,基本实现同期转化。
我国是钢铁生产大国,也是耐火材料需求大国。全国仅冶金企业年耗耐火材料价值就达
300
多亿元,开发性能优良的耐火材料,市场空间巨大。作为我国耐火材料领域权威,近年来,该校首席教授李楠开发的方镁石橄榄石轻质耐火材料等一系列新型材料,先后在郑州威尔耐火材料公司投入生产。他以其技术折算为投资金额占总投资的
15%
,加盟科技企业。从实验室走出的教授以其前瞻性的研发能力,和企业经营团队有机结合,使科技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
倪红卫教授开发的利用烧结法氧化铝生产废渣制备炼钢精炼剂技术,解决了氧化铝生产中产生的钙硅废渣利用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为钙硅废渣的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属国内外首创。该成果在山东铝业股份公司氧化铝厂应用,建成一条投资
600
万元的生产线,新技术走出实验室即走上生产线。目前,该产品已在全国数家大型钢铁企业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该校省机械传动与制造工程重点实验室的一批中青年教授,扎根一线,将科研与生产相结合。
33
岁的
总投资约
5.6
亿元的湖北新冶钢
90
万吨焦化工程是我省
2006
年度十大重点工程项目。该校资环学院、化工学院、机械学院教授联手,现场勘察,现场设计,把实验室成果广泛应用于工程施工。教授们的新技术与先进生产工艺一经结合,即显示出科技的力量。该工程于今年
3
月
28
日建成投产,提前两个月投产,节省投资
1000
多万元,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教授在生产一线研发,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课堂。
2000
年以来,该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一直走在全国高校前列。
2006
年,该校与武钢、柳钢、新冶钢、山西海鑫钢铁集团等国内大中型钢铁企业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与武钢成立了钢铁新技术研究院。教授们走基层、进厂矿、下车间,科研成果转化大大提速。
科研教学服务地方经济
打开双赢局面
地方企业没有先进的技术武装,低水平发展;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无门,科技优势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在一段时期里,不少企业和高校面临这样的两难境地。武科大以科研与教学服务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打开了双赢局面。
我国西部富含丰富的石油资源,但钻井遇高陡构造地层,井深相对较深,垂直井段大多在
近年来,学校围绕 地方政府最关心什么,企业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老百姓最需要什么 ,确定科研工作重点,发挥该校钢铁、冶金、材料、机械、建筑等学科在国内高校中所占的优势,瞄准地方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通过参与重大工程建设,用高技术改造产业,当政府和企业 技术大使 、 人才摇篮 等形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应城市是湖北重要的化工工业基地。该校
14
名博士、教授组成科技创新团队,深入当地企业 号脉 问诊,寻找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饥渴点。一年多时间,该创新团队首批确定的 高性能水性聚氨酯鞋用粘 、 利用黑膏资源开发系列建材产品 等
6
个项目初战告捷,科技优势顺利转化为生产力。
黄石是湖北的老工业城市,没有部、省属科研院所,企业改制后研发能力削弱。学校通过与黄石的企业合作,搭建技术对接平台。该校研发的 新型球团粘结剂与镁橄榄石球团研制与工业应用 项目在黄石大冶铁矿投产,应用后每年将为企业创造效益
6000
多万元。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其重新焕发生机。
鉴于该成果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去年被评为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校与老河口市科技合作硕果累累。
8
名教授带去的科研成果在地方企业成了香饽饽,老河口市企业提出的
13
项技术难题和该校提供的
10
项新技术顺利对接,并在化工新产品的开发、生物保鲜和机械制造等领域达成合作协议,企业找到了科技带路人,高校有了研究课题。
学校为企业在科研和高新技术方面提供智力支持,企业则成为学校新材料、新技术、新成果的中试基地和产业化基地,以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的成效显著。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谈球吧,以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优势同样明显。武钢具有本科学历的
6000
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中,三分之一以上由武科大培养;
400
多名硕士员工中,一半以上源自该校;
700
多名处级管理人员中,近三分之一是该校校友。鞍钢、首钢、邯钢、湘钢、济钢、涟钢等国家特大型钢铁企业,都有该校毕业生先后走上集团总经理或副总岗位。通过校友的穿针引线,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全面开花,学校科研有了项目,教学实习有了基地,学生就业有了保障。
近年来,该校为企业和地方经济服务的科技项目近千项,学校还与省内外企业建立产学研基地、研究院所、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各种形式的科技开发联合体。先后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
8
万多人,一大批杰出校友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委员、省市党政领导、国家特大型钢铁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
校长